最新信息
· 国际传播学院专业介绍视频…
· 2023年上学期第12周主要工…
· 关于举办湖南省教育科学研…
· 关于组织湖南省教育科学“…
· 关于做好2023年中西部高等…
· 关于做好2023年湖南省职业…
·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…
· 国传讲坛[十一]
· 国传讲坛[十]
· 国传讲坛[九]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学生园地 > 学生习作

重回经典——文秘2202方远

gjcbxy.new.hnmmc.cn 发表时间:2023-05-10 点击次数:0

人们都知道,文字是社会思想的载体,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。读书,是一项细功夫。不仅要读,还得细细地品。越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,越是会散发迷人的醇香。往往如一杯好茶,要细尝,或者酿酒,反正是细磨见功夫。太快,便没有好的体验。但这一次,并不是为了说明,“慢”。而是悄悄地走进,那书本的世界。

十八岁的少年,仿佛是一团燃不尽的火焰。有人曾说:少不读水浒,老不读三国。我想,是有这么几分道理在。

毛宗岗曾点评“三国有三绝”,其中最突出的便是“智绝”孔明,但在历史上,诸葛亮最凸显的,首当其冲便是其“忠”。他是后世许多文人心中榜样,例如杜甫言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也是帝王渴求的臣子,康熙皇帝曾说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为人臣者,惟诸葛亮能如此。”因一篇《出师表》,至今流传于世,千古名声,尽在此中。

书中还有诸葛三气周瑜的故事。周瑜,作为演义里诸葛的对照,似乎有那么一点儿不讨喜,甚至于杜牧有诗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。然而在苏轼笔下,却为周瑜翻了案。三国周郎赤壁,当年意气风发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即使如此,如今也只闻得“曲有误,周郎顾”的美名。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这时又想到了苏轼所感,“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但苏轼总是有解决烦恼的办法,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。”他不断在思考,把自然和人生收缩起来,用宏观眼光来看人生自然相通之处。

苏轼宏观眼光是消解悲伤的哲理思考,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智慧,也是在逆境之中,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,如何化解悲伤?而中国古典文学当中,则蕴含着极其深邃的思想,想不通了,便可以时刻翻一翻,也许,会有新的发现。

谈及《红楼梦》,开篇便有四句言,“乐极生悲,人非物换,到头一梦,万般皆空”点出妙意。

那本来极盛的贾府,到最后落得个人走茶凉的局面,真是不胜唏嘘,也映在眼前,挥之不去。这时,我想到许多诗句,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当年极盛的家族可还在?“长空澹澹孤鸟没,万古销沉向此中。”汉家之事,五陵荒凉,只余秋风来。

这一切如梦幻泡影,仿佛一切都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。

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,信息充斥在互联网的,繁多杂乱而无序。这时候,能静下来看书,也显得尤为可贵。这是个高效、工具化的时代,我们为什么要阅读?因为阅读,并无法创造物质财富。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回归传统?那离我们现在很远。我们为什么要思考?那并没有实质用处。这种种疑问,困惑着人们。

因为全球化,彻底打开了人们的视野,但由于过于开阔,人们又显得有些急促。时代是不断向前推进的。一个人的力量,无法左右一群人的力量,一个人停了,其他人依旧在动,是自己主观能动,还是被推着动?

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梳理一下孔孟之道。其实自董仲舒以来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开始,儒学已经发生了变化。董仲舒借用阴阳五行去解释儒学,以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去解释儒学,终究是缺乏了必要的思想深度。到了唐代,儒学在韩愈手中,重新确立了一个道统,将儒家之学,变成一种道德之学。儒生的困窘,来自于有待于外,而道家的清净无为,见性见佛则很好解决了心理问题。

儒家思想,唐前很少有人能发挥与继承。孟子特别强调反身而成。韩愈建立的道德之学,是“天下之工言”,以道德的自我存在和社会规范的一种内外统一的这么一个关系,来确定人人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,一个有道德之人,就是一个可以服务社会的人。而老子的“一己之言”,按照一定的道德躬身自修,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。修好了,内心就会充实,成为内圣。

可以说,自唐代韩愈起,本来势弱的儒学,依靠“道德之学”建立道统,成为了可以和佛教道教相抗衡的一种思想,也就是儒释道三家并重。千古的集大成者,便是苏轼。儒家思想是他入世进取的基本出发点,而佛老思想则是他立身安命的根本。

回归经典,不止是一种单纯的阅读。而是,细细体味。其中的意蕴,正是有了反复咀嚼,才能读出来。


相关新闻
·重回经典——文秘2202方远 2023-05-10